3月,由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纲要提出
到2035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率要达到90%,基本完成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北斗时空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感知全覆盖。
此外,今年以来,各省市陆续发布十四五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信息化等相关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数字交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自十三五期间提出我国要从交通大国转向交通强国,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重点,将从建设为主转向建设、存量优化并重的阶段,而智慧交通的建设重点也就将从安全、执法进阶到安全、执法与效率、质量并重的阶段。
在新的阶段,ITS企业如何理解“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率90%”这一指标?智慧交通的需求会有哪些变化?对企业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又会产生了哪些新的市场机会?整个交通智能化市场的格局是否会发生变化?
本期专题我们邀请到了在数字交通这片广袤土地上已经有所收获的优势企业——浩鲸科技,其交通及应急事业群市场总经理杨常烨将为我们解答如上部分问题,与您一同学习。
浩鲸科技交通及应急事业群市场总经理 杨常烨
如何理解数字交通?
杨常烨认为,数字交通是以数据为链条,以数字化交通体系构建和模式创新为抓手,从而驱动生产效率、服务质量、政府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数字交通的建设成果(如基础设施数字化、交通感知网络、运载工具智能化)可以为智慧交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较于智慧交通,《纲要》对数字交通赋予的内涵更为丰富,除了涵盖了设备设施数字化、传输体系网络化、应用体系智能化之外,还承担了产业生态培育、标准制定、模式创新、国家名片等重大使命。
综合而言,智慧交通注重以技术为手段解决管理和服务两大领域中的问题;数字交通除了注重技术之外,更注重宏观上的流程优化、新业态培育及模式创新,更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要素流动、跨界融合中的主导作用,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是智能交通、智慧交通、还是数字交通,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应该一致,以打造“人人满意的交通”为目标。
《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数字化的交通采集体系,包括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布局重要节点的全方位交通感知网络等,如何理解基础设施的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目前是否有与之相对应的细分市场需求,或潜在市场需求?公路、桥梁、隧道等,是不是交通感知提升的重点对象?
那么,如何理解基础设施的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
杨常烨认为,全要素是指路网、运输工具、枢纽、场站、码头、感知设备等全部交通要素,而全周期是基础设施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养护、报废全部环节。
我们认为目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做的比较好的领域,比如城市交通、高速公路的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相对较好,但是交通运输领域因为涵盖范围大,种类繁杂,很多领域没有具备数字化能力的基础,相较于运输工具等动态交通要素而言,公路、桥梁、隧道这些固定要素的感知能力和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但也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是经营性公路及其附属桥梁、隧道的交通感知,经营性公路机电系统一般会涵盖整条路网,其感知能力比较完备和成熟;
另外一种是普通公路及其附属桥梁、隧道的交通感知,这部分恰恰是需要重点提升的对象,但限于资金、效率等掣肘因素,提升进度比较缓慢。
随着数字化要求提高,一个是这些要素感知能力提升会有大量需求,另外对于这些设备设施的智能运维需求,涵盖带电设备、非带电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建-管-养”管理需求也会同时跟进。
TOCC与数据中台
TOCC在未来数字交通的落地应用中,如何强化其“大脑”的作用,一直是运输信息化行业所探寻和烦恼的。
在数字交通框架下,TOCC如何提升价值、扩展功能,如何更好、更及时的反应交通运行,指导运输管理工作?
浩鲸科技在国内实施了多个TOCC项目,是为数不多持续在此领域探索和攻坚的企业。对于这些问题,杨常烨表示,TOCC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内部协同上要实现上通下达,外部联动上要实现横向贯通,涉及面错综复杂,所以TOCC的建设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是一个机制问题,目前很多城市都建设了TOCC,能满足基本的数据接入、初级的数据处理与发布、宏观的交通运行监测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指挥调度的功能,但是新的形式下TOCC的建设和升级应该更加落地及实战化,避免做成展示中心。
所以浩鲸认为TOCC的进阶建设,应该可以在原有的基础进行升级,基础数据及能力部分可以升级为数据中台和能力中心,不只是汇聚数据,需要对指标复用,能力复用进行提炼,按微服务架构模式去改造为更加灵活的架构,以数据和能力去支撑TOCC业务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应用的方向应该聚焦安全和服务上面,比如安全层面在重点车辆违法识别、综合执法的多部门协同共治上的支持,在服务层面对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的对象提供更多的决策支撑,以及对百姓公共出行服务多种交通方式换乘服务的支持等方面,所以新型的TOCC不只是个数据枢纽,还应该是个能力枢纽,生态枢纽的结合体。
一网统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将交通在内的城市运行数据汇集,将城市运行应急指挥调度的权力也集中起来,那么一网统管智慧城市架构下,TOCC可以做什么?杨常烨表示,作为智慧城市的交通分中心或者边缘计算节点存在,TOCC应主动承担交通领域数据汇聚治理、事件感知、任务执行等功能,TOCC的建设在基础能力上应该会复用智慧城市的通用能力,但是TOCC也会作为向智慧城市共享交通能力的重要节点,让TOCC输出的比如路况、运行指数、拥堵预测等能力可以为智慧城市其他领域的应用去服务。总结来说就有这么几点:
一是数据汇聚共享,汇聚交通运输全域数据,经过治理之后向智慧城市数据资源中心提供标准的、纯净的交通数据资产;
二是异常事件感知,实时感知交通运行异常并统一向智慧城市系统上报;事件处理层面,实现分级分类管理,各有侧重,主要表现为日常事件可以在TOCC内部实现闭环,重大事件统一由智慧城市系统管理调度;
三是任务接受及反馈,利用TOCC已有的融合通信系统及终端,接收并反馈智慧城市系统下发的处置任务,解决事件处置环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TOCC首先是一个数据汇集中心,那么如何处理数据,如何让数据流动,支持业务系统和应急指挥决策,可能需要架构上的优化。杨常烨着重推介了浩鲸在TOCC项目中建设数据中台的经验,他认为,基于浩鲸已实施项目经验,数据中台非常适合TOCC的建设,尤其对省一级、大型交通集团这类客户的数字化转型要求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其优势如下:
一是构建数据资产体系,提升数据资产价值。通过对多源数据的融合处理,深度分析,充分挖掘和释放数据价值,实现从庞杂、无序的数据构建面向整体交运行业的有价值、高质量的“数据资产”体系,以及实现对数据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二是有效沉淀、降本提质。构建指标体系,实现重要数据资产的沉淀,指标体系会随着新的需求而不断完善,从而演化成交通行业的数据知识库。从而有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降低烟囱式协作 的成本;
三是赋能业务持续创新。数据中台的指标体系能够满足不同的融合模型需求,提高不同业务系统应用场景的持续创新能力,通过算法、能力的剥离实现快速打造高质量的交通运输行业智能化应用。
四是打造开放平台生态圈。实现数据与能力的对方开放共享,搭建内外部互通的桥梁,把外部能力引进来,把内部开放出去,共创交通生态圈,为交通管理和交通运营企业打造私有的大数据局。
与TOCC类似,枢纽智能化更像是TOCC的迷你强化版本,不仅汇集各领域的数据,而且也看重各系统的协同。浩鲸对此观点表示认同,杨常烨表示,随着各地方大中型枢纽的建设不断的增加,针对枢纽智能化建设的需要必然是一个上升趋势,我们可以把枢纽交通的智能化建设看做和一个小型TOCC的建设内容类似,也是涉及到多种交通工具状态的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决策分析、公共服务等相关内容,但是枢纽智能化建设涉及协调的部门,以及对客流、车流的实时信息处理要求更高,对信息服务的智能化、人性化要求也更高,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对枢纽涉及多种交通业务有比较深的研究,更需要通过智能化手段为枢纽的信息服务及决策提供更好的支撑。
智慧公路、智慧高速、智能网联/车路协同
这三者都是数字交通发展的重点领域,三者间都属于复合型应用场景,而非单一的应用/管理部门,也面临共同的难题,除财政投资模式外,还未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浩鲸又是如何看待这三者的呢?
杨常烨表示,智慧公路(国省道)市场驱动力一直偏弱,政府投资基本上还停留在前端基础设备上,或者纳入到智慧交通大的体系之下,单独的智慧公路需求不多,这种趋势会在十四五期间持续。
而高速公路具备经营性质,智慧化的管理和人性化的服务对公路运营单位而言是一种刚性的需求,且资金投入在高速公路整体建设中占比很小,浩鲸对智慧高速的发展前景较为看好。
最后,智能网联/车路协同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技术复杂、投资大,需要路侧设备、车辆、5G通信等互联互通才能发挥效果,供给端(投资方)巨大的投入并不一定能带来与之相匹配的效能上的提升,且消费端(出行者)为此买单的意愿不高,在没有成熟商业模式的情况下,也无法激发市场主体投资的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十四五期间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十四五期间,三者之间如果有成熟商业模式出现,最大概率是智慧高速,通过智慧化手段,优化通行能力供给,提升出行体验,让更多的人愿意选择高速出行、享受高速出行,最终带来运营单位收入的提升,这就是一种可见的好的商业模式。
浩鲸的能力与发展重点
杨常烨总结道,浩鲸在数字交通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为基于在大数据、AI以及交通运输领域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协助交通运输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持续在决策支持、应急指挥、监管执法、道路运输安全等领域深耕细作,推动行业治理现代化。目前,浩鲸在重点打造“双中台”解决方案,并且在江西、湖南等省一级项目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效显著。
什么是“双中台”?即数据中台与业务中台。
数据中台聚焦数据治理,与《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构建数字化的采集体系”遥相呼应,为基础设施全要素、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提供了基础支撑;
业务中台聚焦能力治理,提炼并沉淀上层智能应用所需的公共能力,彻底将公共能力与上层智能应用解耦并下沉到业务中台,形成公共的能力资源池,对内对外共享开放,使能力复用、能力组合达到极致,可快速推动行业生态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