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酒店房价飙升,年轻人转露营,帐篷经济成新潮流

OCE2026上海户外露营生活展.jpg

这个国庆假期,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在年轻人中悄然流行:不订酒店、不睡民宿,带着帐篷住进城市广场或景区空地。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杭州西湖边、成都春熙路,夜晚的帐篷与霓虹灯交相辉映,形成独特风景线。这一现象引发热议—有人点赞“反杀酒店刺客”,有人痛批“破坏旅游体验”。

一、现象透视:从“精致露营”到“穷游露营”,年轻人图什么?

  1. 价格倒逼选择

    今年国庆期间,热门景区酒店价格普遍暴涨3-5倍,如三亚某海景酒店标价近万元/晚,黄山脚下民宿突破5000元/晚。相比之下,帐篷装备租赁仅需200-500元,加上水电费,人均成本不足酒店1/10。

    案例:广州大学生小林算了一笔账:“三人拼帐篷住两晚,总花费不到800元,还能自带零食,比住酒店省下2000多。”

  2. 社交属性驱动

    露营自带“打卡属性”,年轻人通过帐篷装饰、夜光灯串、便携投影仪打造“网红场景”,在社交平台发布“帐篷音乐会”“星空电影夜”等内容,收获高流量关注。

  3. 逃离商业化焦虑

    部分游客直言:“景区民宿价格虚高,餐饮宰客严重,不如自备帐篷,把钱花在美食和体验上。”

二、支持者观点:理性消费,打破酒店暴利潜规则

  1. 抵制价格欺诈

    有游客揭露,某些景区酒店平日定价300元/晚,节假日飙升至3000元,涨幅超900%,远超成本合理区间。帐篷党认为:“酒店利用信息差割韭菜,我们有权用脚投票。”

  2. 降低旅行门槛

    露营让预算有限的年轻人也能参与长途旅行。例如,西藏林芝露营基地提供基础水电接口,租用帐篷人均50元/晚,使“穷游西藏”成为可能。

  3. 环保与自由

    部分露营者选择无痕露营,自带可降解用品,减少酒店一次性消耗品污染。同时,帐篷选址灵活,可深入景区未开发区域,避开人流高峰。

三、反对者质疑:安全风险与体验降级谁来买单?

  1. 安全隐患突出

    • 消防风险:2024年国庆期间,黄山某露营地因游客使用明火引发小型火灾;

    • 人身安全:西安城墙下露营的女孩遭遇醉酒闹事,财物受损;

    • 儿童安全:成都某广场帐篷内,幼童误食野果送医。

  2. 舒适度大打折扣

    • 睡眠质量:硬质防潮垫难以替代酒店床垫,凌晨被车流噪音惊醒成常态;

    • 卫生问题:部分露营地缺乏厕所,游客被迫野外如厕;

    • 天气风险:10月3日杭州突降暴雨,200余顶帐篷被淹,游客被迫冒雨转移。

  3. 违背旅游本质

    旅游专家指出:“露营本质是户外生活方式,但部分游客将其异化为‘免费住宿’,忽视自然保护义务,甚至破坏景区植被。”

四、行业观察:露营经济野蛮生长,规范管理迫在眉睫

  1. 市场爆发式增长

    • 2024年中国露营装备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帐篷、天幕销量同比激增230%;

    • 抖音“露营”相关话题播放量超2000亿次,衍生出“露营穿搭”“露营美食”等细分赛道。

  2. 政策与资本介入

    • 上海、成都等地试点“正规化露营区”,划定专用场地并配备安保、清洁服务;

    • 资本加速布局:2024年“大热荒野”“嗨King野奢营地”获亿元级融资,推动高端化、标准化运营。

  3. 矛盾与平衡

    露营与酒店并非对立关系。例如,三亚亚龙湾部分酒店推出“帐篷体验套餐”,游客可支付198元/晚使用景区指定露营区,既保留野趣又保障安全。

五、理性选择:旅行方式没有标准答案

  1. 量力而行

    • 高收入群体可选择高端露营(如房车、野奢营地),享受“精致野趣”;

    • 预算有限者可选择正规露营区,支付基础管理费换取安全保障。

  2. 尊重规则

    • 避开禁露区域,遵守防火、垃圾处理等规定;

    • 优先选择有管理方的露营地,避免“野生扎营”。

  3. 多元体验

    • 白天游览景区,夜晚返回酒店,兼顾舒适与省钱;

    • 将露营作为旅行中的“体验环节”,而非全程住宿方式。

结语

无论是“酒店派”还是“帐篷党”,本质上都是对旅行价值的个性化追求。当95后女生小美在洱海边支起帐篷看星空时,她省下的钱或许正变成大理古城的鲜花饼;而选择五星酒店的张先生,花的每一分钱都在为服务品质投票。旅行本无对错,适合自己、尊重他人、敬畏自然,才是假日出游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