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文旅:这顶小小的帐篷,究竟如何撑起万亿级产业?

OCE2026上海户外露营生活展.jpg

近年来,“帐篷经济”以燎原之势席卷文旅市场。从福建柘荣的星空音乐节到浙江丽水的云海营地,从南充的精致露营到广西大明山的野趣体验,一顶帐篷不仅承载着都市人对自然的向往,更撑起了一个千亿级的新兴产业。据艾媒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已达2139.7亿元,2025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预计达2483.2亿元,带动市场规模超1.4万亿元。这顶小小的帐篷,究竟如何撑起万亿级产业?而这一热潮背后,是“露营+文旅”深度融合的消费新逻辑。 沉浸式分析: 当帐篷成为文旅消费的“流量磁石” 1、从“逃离城市”到“沉浸体验” 一部分是城市化焦虑催生“逆逃逸”需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调研显示,67%的年轻白领将“每周一次户外露营”列为解压首选,小红书“露营生活”话题笔记超597万篇,折射出都市人对“去工业化”生活的向往。 另一部分是消费分级下的“轻资产”文旅选择。疫情后跨省游频次下降32%,但周边露营市场规模年增速达58%,帐篷露营以“低成本投入、高体验回报”成为家庭游、亲子游、团建活动的首选方案。 此外,还有社交货币的迭代升级。重庆白居寺长江大桥露营地因“星际穿越”视觉奇观爆红,两个月内小红书笔记量增长828%,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海外账号点赞,印证露营场景已成为社交平台的现象级传播载体。 2、数据透视:万亿市场的增长极与产业链图谱 其一,核心市场规模飙升,《2022-2023露营行业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1134.7亿元,带动市场规模5816亿元,预计2025年核心市场将达248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5%。 其二,产业链条全面激活,上游装备制造(帐篷、营地车、户外照明)年增速超50%,京东数据显示2023年春季露营桌椅成交同比增长300%;中游营地运营企业超18万家,2023年新增注册量达6万家;下游衍生消费(餐饮、文旅、研学)贡献70%的客单价提升。 其三,客群画像年轻化,25-35岁用户占比达68%,其中“精致露营”用户人均装备投入超8000元,亲子家庭客群占比35%,推动营地向“教育化”“场景化”转型。 露营产业链图谱 破圈密码: “帐篷+”如何重构文旅消费场景 1、地域特色赋能:从“千帐一面”到“一域一景”的差异化突围 重庆白居寺的“魔幻现实主义”场景营销,利用桥塔水滴型设计打造“星际穿越”视觉符号,联动江滩落日、城市灯光秀形成“日咖夜酒”全天候体验,开业半年接待5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消费增长200%。鼓励游客拍摄“帐篷+桥体”创意打卡照,发起#寻找重庆星际之门#话题挑战,实现UGC内容裂变式传播。 重庆白居寺大桥“星际穿越感”桥体设计和露营地航拍图 河北赞皇县“六相故里”的历史场景再造,在嶂石岩大凡露营地植入“宰相文化”体验区,实现文化IP嫁接,游客可参与古风投壶、汉服研学等活动;锁云湖营地融入葡萄种植采摘、葡萄酒品鉴,形成“露营+农业观光”闭环。文化主题营地复购率达45%,客单价较纯自然营地高30%,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额年增1200万元。 河北锁云湖露营地 上海“白名单”营地的精细化运营,创新型城市微度假,金山农民画村营地将民俗画展览、手作体验嵌入露营场景,影视乐园嗨KING营地打造“老上海百乐门”主题夜,通过“露营+艺术/影视”提升体验溢价,周末入住率达98%。是上海市文旅局发布首批20家经营性露营地白名单,从选址规划到安全管理建立标准化体系,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向品质化升级。 2、业态融合创新:“帐篷+N”催生消费新生态 体育赋能。杭州鸬鸟山营地开发“露营+山地骑行”路线,配备专业教练与装备租赁服务;深圳西涌营地推出“海钓+星空露营”套餐,客群覆盖从亲子家庭拓展至高端玩家,客单价突破2000元。从飞盘到路亚的沉浸式体验,“露营+体育”项目复购率达55%,高于传统露营产品25个百分点。 深圳西涌“海钓+星空”露营 教育研学。成都麓湖生态城营地开设“自然科考”“昆虫博物馆”课程,配备专业研学导师;北京金海湖营地推出“星空观测+天文课堂”,将露营转化为“行走的课堂”,家长客群满意度达92%。 品牌跨界。麦当劳、星巴克在露营地开设快闪店,推出“露营专属套餐”;天猫户外节联合50+品牌打造“帐篷市集”,实现“流量引流-场景体验-消费转化”闭环,单场活动GMV超500万元。 天猫户外节打造“帐篷市集” 沉浸式挑战与破局: 如何避免“昙花一现”? 1、生态保护与流量平衡。 南宁滨江公园因露营游客过量导致环境压力;七坪寨景区因防火要求限制用火;未经处理的露营垃圾导致20%自然营地植被退化等生态问题。 可推行“无痕露营”准则,配备垃圾分类设施、生态厕所,重庆白居寺营地引入“环保积分”制度,游客带走垃圾可兑换装备租赁券;参与“碳中和营地”认证,使用太阳能照明、雨水回收系统,提升品牌ESG价值。 太阳能板环保设施 2、同质化竞争。 超60%营地仍停留在“帐篷+烧烤”基础服务,避免“帐篷+草坪”简单复制,应深度挖掘在地文化,如非遗、民俗、产业等。怎么解决?典型例子如贵州贵阳“山地露营+苗族文化”、云南大理“洱海露营+扎染体验”,丽水推出“露营+龙窑体验”“露营+星空科普”等特色项目;福建福旅房车营地主打“庭院式房车+丹霞地貌”组合等,形成不可复制的核心卖点。 3、季节性波动。 例如福建某营地雨天客流量骤降90%,年有效运营期不足8个月,帐篷经济受季节性制约。 可开发全季露营运营方案,如春季主打“赏花露营”,夏季推“亲水露营”,秋季做“红叶露营”,冬季上线“冰雪露营+温泉”,通过活动策划与装备升级(如保暖帐篷、取暖设备)打破季节限制,可参考赞皇县冬季营地,入住率达到65%。 4、产业链协同。 浙江群力休闲用品公司依托露营热,日均销售休闲椅2000张;盛博公司通过海外展会拓展遮阳伞市场。联动户外装备、预制食品、文创衍生品等上下游产业,形成生态闭环。 未来三年三大发展趋势 1、精致露营2.0:从硬件升级到体验升维 当露营从拎包入住的基础形态进阶为沉浸式生活方式,“精致露营2.0”正以“野奢酒店化”改写行业天花板。宁夏中卫「星星故乡露营地」便是典型样本:20顶穹顶星空帐篷配备地暖、智能家居与私人露台,商务客群占比达40%。这种升级不仅限于硬件堆砌,更体现在“场景叙事”的深度构建。数据显示,高端露营市场复购率达65%,远超传统酒店30%的行业均值,印证“体验升维”已成为高净值客群的核心诉求。 2、全域文旅融合:帐篷成为目的地连接器 帐篷正从单一住宿单元进化为文旅资源的“连接枢纽”,通过“露营+”串联碎片化场景,形成目的地消费闭环。浙江安吉“竹乡漫途”项目堪称典范:以天子湖星空营地为中心,串联起3公里外的白茶庄园(体验采茶炒茶)、5公里外的鄣吴古镇(探秘昌硕文化)、10公里外的云上草原景区(山地运动),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40%、农产品销售额增长120%。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区域品牌的整体溢价——项目运营后,安吉“露营+全域旅游”百度搜索量年增180%,成为长三角微度假首选目的地。 浙江安吉“竹乡漫途” 文旅部数据显示,“全域文旅”型露营项目对目的地GDP贡献度是传统景区的2.3倍,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景点孤岛”,通过帐篷的轻资产介入激活沉睡资源,形成“1+N”的乘数效应。 3、科技赋能场景:AR导航、智能装备重塑体验 当物联网技术与露营场景深度融合,科技正从辅助工具升级为体验内核。更前瞻的探索来自“元宇宙露营”,张家界“虚拟贺龙营地”推出AR红色研学项目,游客通过智能眼镜重现1935年红军宿营场景,历史事件触发点与真实营地场景实时叠加,开创「虚实融合」的沉浸式体验,上线首月接待研学团队超50批次,成为文旅融合的创新范本。 结语:从江畔桥洞下的偶然打卡,到系统化运营的文旅新生态,帐篷经济的崛起不仅是消费趋势的转向,更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的主动重构。当一顶顶帐篷在山水间支起,撑起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遮蔽,更是城市与自然的连接、传统与潮流的碰撞、流量与留量的转化。对于文旅从业者而言,唯有深耕地域特色与用户体验双引擎,善用传播规律与实战工具,才能让网红效应沉淀为品牌价值,让短暂的驻足转化为长久的向往。毕竟,在钢筋森林中困久了的人们,永远期待下一次掀开帐篷时,遇见更美的风景。未来的帐篷经济,必将在标准化与个性化、商业化与生态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每一顶帐篷都成为连接人与土地的文明纽带。 【免责声明】本文由飙马特色商旅文整理编辑,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